
今年国庆假期网上配资炒股,故宫博物院依旧是最热门的旅游目的地。因为“百年守护——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”展,故宫在这个假期多了一份跨越世纪的厚重与温情。无数游客怀着敬意和好奇,踏上这场“故宫百年时空之旅”。

展览启幕时,看到城墙海报上“百年守护”四个大字,内心深受感动。在一个展览中快速回顾故宫的一百年,可以看到国宝级文物的夺目光芒,也能感受到宫墙内外四季流转、世事变迁。故宫不仅是建筑与文物的集合体,更是一代代守护者用热爱与坚守筑起的记忆共同体。
1925年10月10日,故宫博物院在乾清宫前举行开幕典礼,宣告成立。开院之日,李煜瀛手书的“故宫博物院”匾额高悬在神武门上方,大批北京市民涌向故宫,想一睹数百年来壁垒森严的皇家禁地及神秘藏宝。100年后的10月,故宫博物院游人如织。午门的故宫百年展展出文物200件(套),全面展示了故宫博物院从萌芽诞生到曲折成长,再到阔步前行的发展历程。
社交平台上,许多人分享展览导语和介绍语,称赞这些文字有无与伦比的美感。马衡是见证了战火中故宫文物迁移等诸多大事件的一任“故宫掌门人”。抗战时期,文物迁移路途多次险遭灭顶之灾,但最终都有惊无险。马衡曾说:“像这一类的奇迹,简直没有法子解释,只有归功于国家的福命了。”这句话令不少观展游客感慨万千。在那样艰苦卓绝的条件下,故宫文物实现完好保存的奇迹,背后写满了守护者们对文明根脉的敬畏和对民族未来的责任。
十年前,故宫博物院建院九十周年推出“石渠宝笈特展”,《清明上河图》真迹展出,每天早晨午门一开,就会出现大量游客向展馆狂奔冲刺的“名场面”,这一现象被称为“故宫跑”。今年的百年大展,《清明上河图》真迹再度亮相,依然是当之无愧的“顶流”展品。这幅长卷刻画了北宋都城东京(今河南开封)汴河沿岸的生活景象,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和艺术价值。
透过展品介绍语,游客们看到了它在岁月长河里的“足迹”:《清明上河图》最初收藏于宋徽宗内府,后迭经元明内府及严嵩、毕沅等人收藏,嘉庆时进入清宫著录于《石渠宝笈三编》。据《赏溥杰书画目》记载,1923年由溥杰携带出宫。1958年,由文化部文物管理局拨交故宫博物院。
人气极高的展品《五牛图》,也历经波折,并生动阐释了“百年守护”这一主题。此卷画牛五头,形象姿态各异,是目前所见存世最早的纸本绘画。1958年,此卷由国务院拨款从香港购回。入藏故宫博物院时已是创痕累累,后经孙承枝等专家修复,最终让国宝重光,获得新生。
每一件文物的“回家”与“新生”,凝聚着无数人的努力。看故宫百年展,展品背后的经历也是重要内容。文物回购、拨交和捐献的视角,让我们了解故宫博物院藏品体系建构历史;书画临摹复制和文物修复的技艺展示,让我们明白文物保护技艺传承的不易。
宁寿宫、养心殿内檐装修、太和殿大修、故宫及北京中轴线申遗,是古建筑保护修缮的创新实践在当下书写的光辉一页。故宫百年展现场有一段导语写道:“几经风霜,数代旧藏辗转重归,廿万珍藏陆续入库,文物体系日臻丰满。‘五牛’奋蹄,‘清明’繁景,凭修复师妙手重焕生机。古法承技,丝缕不紊;旧殿续修,断瓦得连。既延物命,匠心惟传……今之紫禁,一座永恒的文化殿堂。守之者,传之者,皆寓山河万年。”
这段文字既是对故宫百年历程的总结,更是对未来的期许。故宫博物院首任掌门人李煜瀛曾说:“希望故宫将不仅为中国历史上所遗留下的一个死的故宫,必为世界上几千万年一个活的故宫。”百年过去,这份愿景已然照进现实。
从皇家私产转变为全民共享的文化瑰宝,从封闭的宫殿群演变为开放的文化空间,故宫是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桥梁,更是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的名片。如今网上配资炒股,“文博体验游”愈发成为国内年轻人的旅游首选,文化遗产背后的“守护”是打动他们的关键。在新一代守护者和热爱者的接力下,“活的故宫”下一个百年传奇继续被书写。
恒运资本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